员工工伤期间工资的合理计算方式及法律依据

在工作中,员工不幸遭遇工伤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情况。而工伤期间工资的计算问题,关乎员工的切身利益。

员工工伤期间工资如何合理计算?这样的计算方法有哪些法律依据?  第1张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员工工伤期间的工资待遇是受到法律严格保障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那么,原工资福利待遇具体包含哪些呢?一般来说,包括员工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单位发放的特殊奖金、福利,如年终奖金、节日福利等,可能不包含在内。

计算工伤期间工资时,通常以员工受伤前 12 个月的平均工资作为计算基数。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举例说明:

月份 工资收入 1 月 8000 元 2 月 7500 元 3 月 8500 元 4 月 9000 元 5 月 8800 元 6 月 7800 元 7 月 8200 元 8 月 9200 元 9 月 8600 元 10 月 8000 元 11 月 7600 元 12 月 8400 元 总和 98600 元 平均工资 8216.67 元

假设该员工在 5 月份受伤,那么他工伤期间的工资计算基数就约为 8216.67 元。

法律依据方面,《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了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 12 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 12 个月。

此外,如果单位在员工工伤期间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工资,员工有权通过劳动仲裁等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保障员工在工伤期间的工资待遇,是用人单位的法定责任,也是维护员工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体现。